【泰國世界日報╱社論】
中國最近出現的「錢荒」,引起金融領域乃至經濟領域的震盪,又引起對強硬宣示金融主導權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關注。李克強近期聲勢上漲,已達最紅時期,「克強指數」、「克強經濟學」、「克強改革路線」,各種說法不一而足。人們為何對李克強主導深度經濟體制改革,抱有如此厚望?
李克強最近走紅,金融領域「錢荒」震盪,是直接原因。所謂「錢荒」,是在流動性大寬鬆下,錢突然從市場消失,銀行間拆借利息搶高到不可思議的30%,而在李克強「盤活存量」的堅持下,中國央行不再像過去那樣,在銀行脅迫下放寬貨幣政策,反而開始適度緊縮。
這一尚在發展中的事件,被認為是李克強的硬亮相、強現身。表現出他對中國經濟早有定見,對經濟改革自有主張。這次「緊貨幣」的行動,不僅表現李克強挑戰特殊利益集團的勇氣,也表現出李克強不惜經濟下滑也要推動改革調整的魄力。所以外界近期才熱議李克強,才對他主導改革寄以厚望。
然而,單憑一次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,不能對中國整體發展大勢作出完整的評估,也不能對個別領導人的能力和修為作出準確的判斷。研究李克強和他的改革,還要翻過來看看紙的背面。
首先,對李克強的厚望,部分來自對習近平的失望。本來以習近平的家世和經歷,人們對他上台後的中國改革抱有極大希望,但最近希望一個個破滅。除習講話對前蘇聯難以割捨的牽掛,傳說鬧得不可開交的憲政之爭,竟來自習近平一次講話,只不過極左派演繹得太過激。更進一步,是習近平最近清黨整風之舉,完全照抄毛式政治,令人惋惜。
正是在這種背景下,人們把更多希望投射到李克強肩上。在中共特殊政治體制下,自毛澤東、周恩來這對特殊組合後,中共中央總書記從來就與國務院總理不是一條心,而總理應主導改革,自趙紫陽以來就成中國的思維定勢。溫家寶就占此便宜,雖口惠而實不至,仍被視為「改革總理」,改革不舉的責任,推給內心極左的胡錦濤。
回頭來看李克強,他身上曾有反覆的翻牌效應。當初被挑為接班人選時,全身上下都被看好;進入核心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後,又被看淡,有人說他不懂經濟,有人說他不懂政治,導致後來在江澤民、曾慶紅主導下,習近平被推上大位。但在正式出任總理後,各方各面對李克強觀感大變,這主要來自李克強個人的表現。
李克強個人表現令人改觀,主因是過去他為人所肯定,一是清廉自愛,二是謙和溫順。到目前為止,李克強是政治局常委中,兩個自身和家人都沒有貪腐傳聞者之一。同時他在地方和中央都沒有玩權術的惡評。但李克強今天得到的讚譽,卻是來自他堅持改革。
李克強上台前,就以「紅利」為名,大造改革輿論。在他上台後,就由大談變為大幹。從3月中接任總理到6月中,他主持了11次國務院常務會議,其中8次就與改革有關。而他對改革又提出9方面規畫,包括行政體制、財稅、金融、投融資、價格、民生、統籌城鄉、農業農村、科技等。
很多人認為,李克強這次真的要「甩開膀子」改革了,因為他挑了金融這塊最難啃的骨頭來動手。而眾所周知,金融領域是中共特殊利益集團糾集最多、纏繞最深的領域,同時又是改革最難攻克的城堡。
其實李克強在金融領域動手,特別背景是今天中國經濟已完全綁在金融戰車上,財政走弱,金融調控更成宏觀調控唯一工具,不動金融,無法調控,遑論改革。再一個背景,即城鎮化改革才是李克強的「中國夢」,但上台以來,城鎮化改革未起步已受挫。於是他轉而把重點移向行政體制改革,但放權改革真改談何容易,金融領域正大風將臨,自然成為改革目標。
【2013-06-27/泰國世界日報】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