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】婦女救援基金會24日在萬華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「堅強的理由—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」開幕茶會,有別於以往總是專業攝影師捕捉阿嬤的鏡頭,這次展出4位阿嬤在80多歲首次拿起照相機的攝影作品,讓阿嬤們從被迫的受害者,轉變為自己生命的記錄者,這些生活畫面描寫阿嬤與家人的關係,家人的溫柔支持成為阿嬤們真實面對自己的力量。
「堅強的理由—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」,自7月24日至8月18日,展出鄭陳桃「小桃」阿嬤、太魯閣族的沈中阿嬤,陳蓮花阿嬤與吳秀妹阿嬤的攝影作品,家屋外種的香蕉樹、姑婆芋;以及婦女救援基金會在阿嬤們的同意下,拍攝的生活紀錄。主辦單位也以裝置藝術,將阿嬤的攝影作品轉印成一把把大傘,由阿嬤自陳生命故事。
▲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「如果他人的目光是我的地獄」系列作品,呈現陳蓮花阿嬤被迫成為慰安婦的故事。(圖文/姜林佑)
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表示,婦援會自1992年設立慰安婦申訴專線,展開前台籍慰安婦申訴認證調查比對工作,確認58位受害倖存者,協助對日求償與人權運動,今年是第22年。近16年來並以「心靈工作坊」,讓這些阿嬤以藝術、戲劇、攝影、談話方式療癒傷口,後期因為阿嬤們多是高齡80餘歲的老人,面對同伴們一一凋零,工作坊也以老年失落課題為主軸。
無法逃離的部落傷心地
這次展場的二樓特意仿造出沈中阿嬤的房間,角落擺置一張大床,前方是一座山洞的巨幅照片。康淑華解釋,台灣原住民慰安婦受害地點大都在台灣,這些阿嬤原本在日軍營隊幫忙打掃或煮飯,卻遭日軍強暴成為性奴隸。令人難過的是,由於營區就在部落裡,族人們都知道她們被性侵,感到很不光彩。更令人難過的是,這些不被族人接納的受害者,還得一直生活在部落中。
二樓房間掛有花蓮秀林海邊、玉米田、原民木雕等照片,象徵沈中阿嬤房間窗外的景色,而山洞就是當初阿嬤被強暴的地點。
▲獻給台灣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將4位慰安婦阿嬤的悲苦人生縮影呈現,陳蓮花阿嬤的展區中除了照片之外,也以創意裝置呈現「掀開布幕,看見倖存者的真實掙扎」。(圖文/姜林佑)
這次攝影展著重在阿嬤們晚年與家人的生活情景,一樓入口意象則是沈中阿嬤的3位孫子女。康淑華說,年輕晚輩的理解與支持,是許多阿嬤們願意走出來對外界述說自身故事的重要主因。近兩年才終於願意曝光的陳蓮花阿嬤曾對她說:「年紀大了,如果不說出來的話,年輕人不會知道這段歷史。」
她指出,台灣慰安婦有部分是客家籍與閩南籍女性,因商人以從事看護或食堂工作為由召募而受騙,到了南洋、中國,被迫提供性服務。這些年輕少女一天接客20至30名,即使月事來也不得休息。頻繁的性行為導致許多慰安婦罹患子宮疾病而無法生育、婚姻不順遂,甚至有些人回台後,無法獲得家人諒解而企圖自殺。
家人不接納 晚年孤單生活
小桃阿嬤便是一例。當年就讀台南女中、年方19歲的她,在上學途中被日本警察強行載到高雄港邊搭船,最後被載到安達曼群島,日日被迫接客。痛苦不堪的她曾喝消毒水自殺,後來日本戰敗,她回到家中,卻因為叔叔說「家裡容不下臭賤女人」而一輩子獨居,最後落腳屏東賣椰子水。一樓展區也展出目前91歲的她在養子陪伴下,守著小攤子的生活情景。除了現場展覽,一樓還設有點燈祈福區,有黃絲帶和水燈讓民眾表達對阿嬤們的支持。27日《堅強的理由》一書作者曾淑美將於現場講述這本書的創作過程。婦援會更將這20多年來陪伴阿嬤走過的療癒之路,拍攝成《蘆葦之歌》紀錄片,由台藝大電影系助理教授吳秀菁執導,將於9月28日於大直美麗華首映,讓更多人知道這群阿嬤的故事。
▲「一息尚存,公義不死」的背版,陳述著鄭陳桃阿嬤的故事,搭配著現場的佈置,宛如鄭阿嬤對參觀者講述著她的故事。(圖文/姜林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