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分析〉零風險=沒獲利 恐懼是資產殺手 再抱現金就將錯過行情
2013/11/06 15:50鉅亨網 黃欣 綜合報導
即使是最勇於冒險的著名冰球運動員 Wayne Gretzky 也自承,不會去碰自己所不了解的事,大部分投資人的想法可能也與他類似。從 5 年前的金融危機至今,仍有許多人對股市感到害怕,不敢再度投入股市。但這不但使他們錯過了這 5 年來的漲勢,也沒能將自己放在迎接下一波行情的有利位置。
《MarketWatch》報導,貝萊德 (BlackRock) 本周公布首份全球投資脈動調查 (Global Investor Pulse Survey) 結果,顯示雖然穩定上揚趨勢已將全球一些市場推向紀錄新高,大部份投資人卻對負擔多些風險、獲得更多報酬感到遲疑。這份調查訪問了 17500 位全球投資人,其中則有 4000 位是美國人。據報告資料,美國投資人所持有資產中有 48% 是現金,股票只佔 18%、債券更只有 7%。
美國投資公司協會 (ICI;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) 對家庭的年度調查也顯示,即使是持有共同基金的人,風險胃口也比金融危機前來得低。ICI 投資研究總監 Sarah Holden 說,2007 年 10 月至 2009 年 3 月的股市驟然起落仍在投資人心中留下陰影。
《MarketWatch》主筆 Chuck Jaffe 撰文指出,如果投資人需要股市已經重振旗鼓的證據,回頭看看過去 5 年的走勢即可明白,尤其在最近 6 個月以來更加堅強。這段期間中國際事件層出不窮,從聯準會政策、敘利亞動亂到美國政府關門,看似市場隨時可能來個大崩盤,但如果不去看這新聞事件,反而會開心發現投資組合成長得不錯。
不過 Jaffe 仍強調,投資人應有適當的風險意識,縱然不能過度樂觀,但全無風險的投資組合也意味著它將是全無獲利的組合。零獲利絕不會是投資人想要的,否則他們會直接把錢藏在床墊下或豬公裡。
然而,徒抱現金不做投資仍然有其風險。除了家裡可能遭小偷,還必須面臨貨幣隨著通膨貶值的風險。羅素投資 (Russell Investments) 策略長 Steve Wood 也指出,投資策略過於保守的風險,其實就是難以獲利。而從聯準會政策走向來看,目前大環境下投資人的選擇其實不多,股市仍是相對較好的工具。
過去 5 年內,S&P 500 指數平均每年上漲 15%,若把時間段延長到過去 10 年,納入金融風暴事件後,平均每年漲幅則腰斬至 7.5%。雖說是腰斬,但 7.5% 的報酬率,已經是一般長期投資的報酬目標了。
對於 7.5% 的報酬率,會有一半投資人覺得不夠好,他們願意承擔風險,追求 10% 以上的報酬率;另一半投資人則對此心懷感激,因為這已經比銀行利率高得多。投資必然有風險,如果你已深思熟慮,相信自己的投資組合能在長期獲利而決定晚點進場,這是明智的決定。但如果你只是害怕再度遇到股災而不敢投入股市,即使目前沒有虧損,資產在未來仍會被各種因素給侵蝕掉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