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布魯塞爾特稿)很長一段時間,歐洲孩子手裡的漫畫幾乎都來自比利時;在歐洲也只有布魯塞爾敢稱「漫畫之都」。這個稱號的來歷,部分和典型比利時漫畫主角一樣,有點「反英雄」的特立獨行。
在西歐,法國一直是文學、繪畫、戲劇等藝術上的巨人,相較之下,同樣以法語為官方語言之一的比利時難免顯得不起眼,卻也因此讓比利時走出一條自己的路,而揮刀殺出這條路的,當屬「丁丁」(Tintin)作者艾爾吉(Herge)。
丁丁最早於1929年在偏右派的天主教報紙「20世紀」(Le Vingtieme Siecle)少年副刊登場,由於報紙屬性保守,丁丁的形象也必須是乾淨正直、不菸不酒的和平青年,似乎也對女人不感興趣。
在艾爾吉之前雖然不是沒出過漫畫家,但從未真正成氣候,只有他的丁丁成為第一個受歐洲廣泛歡迎的漫畫人物,自此開(啟)了比利時的漫畫時代。
當時的比利時,不論左右派媒體都有一種想法是,若以漫畫吸引兒童固定閱讀這份報紙,他們長大後也許會成為政治立場傾向某一政黨的成人;而由於女性還沒有投票權,那時漫畫設定的讀者幾乎都是男孩,漫畫中也少有女性角色。
比利時後來也出現以女性為主角、以女孩為讀者群的漫畫「娜塔莎」(Natacha),但那已經是1970年的事了。
在漫畫帶有政治正確意涵的背景下,數年前喧騰一時的「丁丁歷險記」遭控涉及推崇白人殖民非洲的霸權,也就比較容易理解。
在布魯塞爾專職文化導覽的羅切特(DidierRochette)受訪時說,以現代眼光去看部分漫畫情節,也許會覺得帶有種族歧視意味,但當時比利時仍在剛果殖民、掌控鈾礦,並因此富裕起來,有些觀念在那樣的時空下並不足為奇。
直到1980年之前,所有在歐洲受歡迎的漫畫,除了法國的「阿茲特力克斯」(Asterix)外,幾乎都出自比利時。
讓比利時風靡歐洲、成為漫畫之國的原因,除了丁丁的魅力,鄰國的推波助瀾也該記上一筆。
羅切特說,很長一段時間,法國、義大利等國自豪於自己的文學正統、輕視漫畫為偏門消遣,而位於歐洲交通匯聚處的比利時習於擁抱新鮮事物,不少漫畫家到此尋求更好的創作環境,這些能量累積下來,讓比利時成為歐洲漫畫重心。
如今,漫畫在比利時是一門嚴肅學問,漫畫家可以靠畫筆維生,還有學校開設專業漫畫課程,布魯塞爾觀光局也把漫畫當作重要資源,特製巡禮地圖,帶遊客欣賞全市43處繪有漫畫的牆面。
這些牆面自1991年起有計畫地陸續完成,為行路風景帶來一抹繽紛,也有些畫作巧妙利用周圍環境,例如攀著真實存在的窗沿的漫畫人物,為現實世界撒上一些幽默的金粉。
以生活為題,也許就是比利時漫畫與美、日區隔的特色所在。
當美國記者克拉克肯特(Clark Kent)在危急時撕開襯衫飛向天空,他的比利時同業丁丁和史皮諾(Spirou)留在地面上奔走,沒有白刀進紅刀出的血腥,也沒有飛天遁地的奇幻旅程,有的只是朋友惹的麻煩事,或突如其來的冒險。
羅切特說,比起拯救世界的美國超人或持刀砍下仇家首級的日本武士,「比利時人就是喜歡這款,會在生活中犯錯出糗的『反英雄』(antihero)」。1021031